整器资料库检索
序号 | 小图 | 整器名称 | 简要描述 | 品种 | 朝代 | 拥有人 | |
---|---|---|---|---|---|---|---|
1 | ![]() |
_北宋 汝窯 青瓷水仙盆 | 汝窑,北宋(公元960-1127年),无,颜色釉,尺寸:高6.3公分 口徑長26.4公分 寬18.5公分 時代:北宋 時代2:西元11世紀晚期-12世紀早期 说明:橢圓形器身,侈口,深直壁,周壁胎骨較薄,底足略厚,平底,底緣凸出一道窄邊,四個邊角各接一雲頭形短足。採滿釉支燒法燒製,通體施青釉,呈色淺綠,釉面滿佈開片,器內色澤淺淡,外壁顏色偏灰,局部泛現粉色光澤。外底面排佈六枚支釘,支痕露出灰土色胎。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猧食盆〉御製詩,內容為:「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便是訛傳猧食器,蹵枰却識豢恩償。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虬正不如」。詩末署「乾隆辛巳孟春御題」,並鈐「比德」、「朗潤」兩印。乾隆皇帝曾經降旨將同一首〈猧食盆〉詩刻題至三件汝窯水仙盆,相較於其他兩件作品,出現在這件展品上的「辛巳孟春」紀年款識,顯示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他御題汝窯最早的時間。 除本院之外,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和吉林省博物院也收藏有水仙盆. | 颜色釉 | 北宋(公元960-1127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2 | ![]() |
南宋 官窯 青瓷葵花式套盒 | 窑口待定,南宋(公元1127-1279年),无,颜色釉,現況類別:良好 類別:陶瓷器 質材:陶瓷 功能:雜器 尺寸:高9.3公分 口徑16.9公分 時代:南宋 時代2:西元1127-1279年 说明:六瓣葵花形套盒,子母口,頂面凹陷,深壁無足,內裡中空。墊燒,內外施青釉,呈色粉青。釉質濃厚,稜邊釉薄處微現粉色邊。釉面局部有開片,底緣可見多層施釉痕,著地邊塗赭汁,口邊舊磕傷處露出黑灰色胎。透過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玩圖〉卷,可一窺該類作品傳世收藏於清宮的情景。 考古出土例證中,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窯址出土有方形、圓形和葵花形者,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則為圓形式樣。由於祖型可溯及至漆器產品,加上越窯也燒製,故可視為是五代以來流行的器式之一。若再考慮韓國高麗仁宗王陵(1146) 的出土例,可類推此一器形亦傳播至境外,成為高麗青瓷襲仿的器形之一。 | 颜色釉 |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3 | ![]() |
明 宣德窯 青花靈芝圓洗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宣德,青花,无 | 青花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4 | ![]() |
清 乾隆 洋彩泛舟煮茶圖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乾隆,珐琅彩,現況類別:良好 類別:陶瓷器 質材:陶瓷 功能:盛裝器 尺寸:高24.6公分 口徑8.1公分 時代:清 乾隆 時代2:西元1736-1795年 说明:瓶口微撇,寬頸,溜肩,圓直腹,近足處漸斂,圈足。通體白釉地上施琺瑯彩,圖繪山水人物,湖中一帶篷小舟上,一文人坐於船頭,船內几上置琴一張,三僕隨侍,一於舟後備茶,茶罏上置茶壺,傍並有茶葉罐及貯水罐,舟上並放有書籍,一幅徜徉湖上,烹茶、讀書、彈琴,欣賞湖光山色的愉悅景象,也是品茗的最佳情境。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款。瓶肩空白處隸書仿題乾隆御製詩一首:「陂塘曲復曲,盪槳出叢蘆。晴旭依徹際,秋煙滿一湖。」詩句後落「乾隆宸翰」、「惟精惟一」紅篆方印兩章。整體佈局恰到好處。乾隆皇帝喜愛文人品味,泛舟煮茶為唐宋以來文人或畫中常見的題材,此瓶也是乾隆皇帝多樣品茗生活的寫照。 | 珐琅彩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5 | ![]() |
明 宣德窯 青花番蓮圓洗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宣德,青花,无 | 青花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6 | ![]() |
清 乾隆 洋彩泛舟煮茶圖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乾隆,珐琅彩,現況類別:良好 類別:陶瓷器 質材:陶瓷 功能:盛裝器 尺寸:高24.9公分 口徑8.2公分 時代:清 乾隆 時代2:西元1736-1795年 说明:瓶口微撇,寬頸,溜肩,圓直腹,近足處漸斂,圈足。通體白釉地上施琺瑯彩,圖繪山水人物,湖中一帶篷小舟上,一文人坐於船頭,船內几上置琴一張,三僕隨侍,一於舟後備茶,茶罏上置茶壺,傍並有茶葉罐及貯水罐,舟上並放有書籍,一幅徜徉湖上,烹茶、讀書、彈琴,欣賞湖光山色的愉悅景象,也是品茗的最佳情境。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三行六字篆款。瓶肩空白處隸書仿題乾隆御製詩一首:「陂塘曲復曲,盪槳出叢蘆。晴旭依徹際,秋煙滿一湖。」詩句後落「乾隆宸翰」、「惟精惟一」紅篆方印兩章。整體佈局恰到好處。乾隆皇帝喜愛文人品味,泛舟煮茶為唐宋以來文人或畫中常見的題材,此瓶也是乾隆皇帝多樣品茗生活的寫照。 | 珐琅彩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7 | ![]() |
明 宣德窯 青花四季花卉圓洗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宣德,青花,无 | 青花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8 | ![]() |
清 乾隆 琺瑯彩山水樓閣圖碗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乾隆,珐琅彩,現況類別:良好 類別:陶瓷器 質材:陶瓷 功能:盛裝器 尺寸:高6.6公分 口徑15.0公分 時代:清 乾隆 時代2:西元1736-1795年 说明:碗侈口,深弧壁,平底,矮圈足。整器胎薄,通體白釉,瑩潤似玉,器內底心彩繪折枝月季、梅花各一枝。外壁一面工筆彩繪山水樓宇殿閣人物畫,一面有墨書題寫「樹接南山近,烟含北渚遙。」詩句上下以紅料描繪「壽如」、「山高」、「水長」三枚朱白二篆體方印。底藍料書「乾隆年製」四字雙行仿宋體款,外加雙方框。此碗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嶠的〈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詩作「別業臨青甸,鳴鑾降紫霄。長筵鵷鷺集,仙管鳳凰調。樹接南山近,煙含北渚遙。承恩鹹已醉,戀賞未還鑣。」搭配畫面遠景層巒浮雲,宮苑建築融入青綠山石、蒼翠樹木,呈現幽遠意境,點景仕女、持扇侍僕三三兩兩穿梭於水上橋面及宮苑之中,增添逸趣。畫中各建築部件如屋頂、斗栱、門窗、欄杆、台基等精確寫實,乃運用中國繪畫的界畫畫法,雖是中國傳統山水人物繪畫,但又參入西洋光影明暗的透視技法,如殿閣牆面、屋宇亦見相同的表現方式。 | 珐琅彩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9 | ![]() |
明 龍泉窯 翠青筆捵 | 龙泉窑,明(公元1368-1644年),无,颜色釉,无 | 颜色釉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10 | ![]() |
清 乾隆 琺瑯彩山水樓閣圖碗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乾隆,珐琅彩,現況類別:良好 類別:陶瓷器 質材:陶瓷 功能:盛裝器 尺寸:高6.6公分 口徑15.0公分 時代:清 乾隆 時代2:西元1736-1795年 说明:仙山樓閣為乾隆琺瑯彩瓷的新畫題,碗外金碧樓閣沿著弧壁修砌,青綠山石與蒼翠樹木點綴其間,營造出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天際飄浮的雲腳及遠山的波渚,將觀者的視線指引至「仙樓綺閣環瀛漢」的主題,題句前後依舊以紅料描出「壽如」、「山高」、「水長」的印文,碗底有藍料書寫的「乾隆年製」四字宋體楷款。乾隆二年、三年、四年、七年、十五年、十八年及十九年,景德鎮御窯廠皆曾燒造琺瑯彩瓷,品目中也清楚的出現有「磁胎五彩樓台殿閣宮碗一對」。燒好的琺瑯彩瓷,廣木作並且為之配裝木匣,在木匣上記錄各件作品的品名及完成的年代,皇帝也下令將這些作品送往乾清宮收存。從中不難窺見琺瑯彩瓷受到清廷珍視與喜愛的程度。尤其核對《乾清宮琺瑯、玻璃、宜興瓷胎陳設檔》,甚至能逐一地比對出傳世品與帳冊登入的物件,進而證實清宮燒造琺瑯彩瓷的史實,以從中觀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琺瑯彩瓷在繪畫題材上的轉變。 | 珐琅彩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11 | ![]() |
明前期 龍泉窯 青瓷蓮瓣碗 | 龙泉窑,明(公元1368-1644年),无,颜色釉,无 | 颜色釉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12 | ![]() |
清 雍正 琺瑯彩五色牡丹圖碗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雍正,珐琅彩,現況類別:良好 類別:陶瓷器 質材:陶瓷 功能:盛裝器 尺寸:高7.6公分 口徑16.0公分 時代:清 雍正 時代2:西元1723-1735年 说明:碗侈口,深弧壁,平底,矮圈足。通體白釉,碗外一面工筆彩繪各色牡丹花,一面墨書題寫唐代詩人韓琮〈牡丹〉五言絕句詩中的兩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結繡雲。」借詠牡丹未開者。詩句上下以紅彩描繪出「佳麗」、「金成」、「旭映」三枚朱白二篆體方印,讚頌秋天日光映照植物茂盛的美好。碗內素面無紋,碗底藍料書「雍正年製」四字雙行仿宋體款字,外加雙方框。整器胎薄,釉色瑩潤似玉。 | 珐琅彩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