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器资料库检索
序号 | 小图 | 整器名称 | 简要描述 | 品种 | 朝代 | 拥有人 | |
---|---|---|---|---|---|---|---|
1 | ![]() |
明 永樂 甜白雙龍紋碗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永乐,颜色釉,現況類別 良好 | 颜色釉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2 | ![]() |
明 永樂 甜白雙龍紋碗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永乐,颜色釉,現況類別 良好 類別 陶瓷器 質材 陶瓷 功能 盛裝器 尺寸 高4.7公分 口徑10公分 底徑4公分 時代 明 永樂 西元1403-1424年 說明 小碗的口部略外侈、深壁、矮圈足。胎質細膩潔白,半脫胎,重量不足五十克。全器施潔白溫潤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處露胎。器身內壁錐拱雙龍,碗心刻有「永樂年製」雙行四字篆書款,外加單圈。永樂時期的白釉瓷器胎質細白,釉質溫潤,釉光柔和,尤其以其純淨潔白的釉色著名於世,有「甜白」之稱。經學者測試,發現其釉色特徵與釉中的石英顆粒與雲母含量較多有關,因此視覺上呈現出與前代釉色偏米白的定窯瓷器或是泛著淡淡青色的青白瓷截然不同的溫潤光芒。「甜白」一詞源於明代晚期文人,劉新園推測,因為明代嘉靖時期白砂糖剛被發明出來,所以用色白如霜雪的白糖之甜,來比喻溫潤潔白的永樂白釉瓷器。《南窯筆記》中提到:「有永樂甜白脫胎撇碗,此最輕者」,所指可能就是這類小碗。參考資料 | 颜色釉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3 | ![]() |
明 永樂 甜白雙龍紋碗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永乐,颜色釉,現況類別 良好 | 颜色釉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4 | ![]() |
清 雍正窯 仿鈞天青小花盆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雍正,颜色釉,喜站观点:雍正仿汝 | 颜色釉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5 | ![]() |
嘉慶窯 嬌黃釉番蓮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嘉庆,颜色釉,无 | 颜色釉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6 | ![]() |
嘉慶窯 嬌黃釉番蓮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嘉庆,颜色釉, 无 | 颜色釉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7 | ![]() |
清 雍正窯 仿官瓜楞貫耳小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雍正,颜色釉,无 | 颜色釉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8 | ![]() |
清雍正窑仿官贯耳瓜楞小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雍正,颜色釉,无 | 颜色釉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9 | ![]() |
正德窯 綠彩龍紋盤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正德,杂色釉,現況類別 良好 | 杂色釉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10 | ![]() |
正德窯 綠彩龍紋盤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正德,杂色釉,現況類別 良好 | 杂色釉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11 | ![]() |
正德窯 綠彩龍紋盤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正德,杂色釉,現況類別 良好 | 杂色釉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12 | ![]() |
正德窯 綠彩龍紋盤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正德,杂色釉,現況類別 良好 | 杂色釉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