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器资料库检索
序号 | 小图 | 整器名称 | 简要描述 | 品种 | 朝代 | 拥有人 | |
---|---|---|---|---|---|---|---|
1 | ![]() |
明 永樂 青花纏枝花卉紋蓮花式盤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永乐,青花,尺寸 高6.9公分 口徑37.7公分 底徑24.6公分 時代 明 永樂 西元1403-1424年 說明 青花盤胎骨厚重,器底露出潔白胎體。盤身為十二瓣蓮花形,口部外侈,帶寬唇,淺壁,矮圈足。器外壁畫折枝花卉十二枝,口沿上畫海水波濤紋一週,內壁畫牡丹、蓮花、菊花等六種花卉二組共十二枝,盤心畫轉枝四季花卉六朵,疏密有致,內外花紋並以青線分隔。青花是以鈷料描繪紋樣,罩上透明釉後,再於高溫之下燒製而成。自十四世紀大量製作以來,即成為風靡海內外的瓷器品項。本件口沿上的海水波濤紋從元代開始就是碗、盤類器物邊飾帶上經常可見的紋飾,但元代、明代洪武時期、永樂時期的海水波濤紋各有不同特徵。本件作品中央的海水波濤紋浪頭留白與水波線條間的對比清楚、比例和諧,呈現明顯的永樂特色。 考資料 參考資料 【書名】 【作者/編者】 【出版者】 【出版日期】 《適於心:明代永樂皇帝的瓷器》 黃蘭茵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7/05 《故宮文物菁華百品展(Ⅱ)》 嵇若昕、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 臺北巿: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1/07 | 青花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2 | ![]() |
明 青花蓮塘海獸紋梅瓶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无,青花,尺寸 高37.7公分 口徑6.4公分 底徑10.7公分 時代 明 西元1368-1644年 說明 小口窄邊,短頸,豐肩,斂腹,矮圈足。這種小口短頸圓肩、腹下收的造型稱之為「梅瓶」。器口沿畫弦紋一周。器頸以青花繪梅花四枝,上下加飾三道弦紋。器肩畫蕉葉紋。器外腹畫蓮花三叢,蜂蝶穿梭其中。脛上畫蕉葉一周,其下繪海獸三隻,奔馳於波濤紋及雲紋之間,上下並畫弦紋四道為界。 參考資料 【書名】 【作者/編者】 【出版者】 【出版日期】 《故宮瓷器錄 第二輯 明(丙)》 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1964/04 | 青花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3 | ![]() |
明 隆慶 青花雲龍紋提梁壺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隆庆,青花,尺寸 通高30.2公分 口徑11.2公分 底徑14.2公分 時代 明 隆慶 西元1567-1572年 說明 壺,帶蓮苞拱圓蓋紐。短頸圓碩腹,彎流口,ㄇ形高提梁,平底淺凹足。壺流及提梁滿畫青花纏枝花卉紋,器蓋沿則繪朵雲一周及弦紋三道。壺頸飾朵雲一周,肩繪雙雲龍。器外腹部畫五蟠龍,姿態各異,間飾靈芝。器腹近底處蓮瓣紋一周。器底青花書「大明隆慶年造」雙圈楷書款。 參考資料 【書名】 【作者/編者】 【出版者】 【出版日期】 摶泥幻化:院藏歷代陶瓷 主編/余佩瑾;作品說明/余佩瑾、黃蘭茵、張敬昕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14/08 《故宮瓷器錄 第二輯 明(乙)》(上編) 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1963/01 | 青花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4 | ![]() |
明 嘉靖 青花番蓮紋碗 | 景德镇窑(江西),明(公元1368-1644年),嘉靖,青花,尺寸 高12.4公分 口徑31公分 底徑13.3公分 時代 明 嘉靖 西元1522-1566年 說明 碗,侈口寬唇,深壁,矮圈足。器口沿內外各畫弦紋二道。器內底心畫青花蓮花一叢,飾以茨菇水草,同心圓匡於複線弦紋。器外壁畫青花纏枝蓮花六朵。器底邊飾雲頭紋一周,器足底飾兩道弦紋。器底青花書「大明嘉靖年製」雙圈款書款。參考資料 【書名】 【作者/編者】 【出版者】 【出版日期】 《故宮瓷器錄 第二輯 明(乙)》(上編) 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國立故宮 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 1963/01 | 青花 | 明(公元1368-1644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5 | ![]() |
清 乾隆 青花開光博古螭耳扁壺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乾隆,青花,尺寸 高26.6公分 口徑8.6×7.1公分 底徑9.3×6.6公分 時代 清 乾隆 西元1736-1795年 說明 相對於五顏六色的彩瓷或以質感取勝的單色釉作品,乾隆官窯的青花呈現出一種端莊的美感。青花的發展,或正如西方學者所言,至清初逐漸走向衰頹之路,取而代之的是琳瑯滿目的彩瓷,以及從實驗與摹仿之中研發出來的新釉彩。縱使如此,乾隆官窯的青花,亦有表現新意的作風。如此品的口與足皆作四瓣海棠花形,頸兩側貼飾雙龍形耳,耳面染青,器身作扁圓形,為呼應口、足的線條,於身側另作凹稜四道。腹部兩面海棠形開光畫爐、瓶博古圖。畫中文物充份展現出乾隆朝「寫生以肖物為上」的原則,故茶壺、花瓶及海棠式盆托等,皆能與傳世實物逐一作對照。開光以外的頸、足與間隙均滿畫纏枝番蓮花,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博古圖」為明清以來流行的畫題,瓷器上偶爾也附庸風雅地以博古為題,來表達官窯蘊含的文人氣息。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官窯「粉彩博古圖瓶」,便於瓷瓶外壁貼飾各式的爐與瓶以傳達博古的意念。而此件作品呈現出來的「博古」理念別具一格。 | 青花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6 | ![]() |
清 乾隆 青花開光博古螭耳扁壺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乾隆,青花,尺寸 高26.6公分 口徑8.6×7.1公分 底徑9.3×6.6公分 時代 清 乾隆 西元1736-1795年 說明 相對於五顏六色的彩瓷或以質感取勝的單色釉作品,乾隆官窯的青花呈現出一種端莊的美感。青花的發展,或正如西方學者所言,至清初逐漸走向衰頹之路,取而代之的是琳瑯滿目的彩瓷,以及從實驗與摹仿之中研發出來的新釉彩。縱使如此,乾隆官窯的青花,亦有表現新意的作風。如此品的口與足皆作四瓣海棠花形,頸兩側貼飾雙龍形耳,耳面染青,器身作扁圓形,為呼應口、足的線條,於身側另作凹稜四道。腹部兩面海棠形開光畫爐、瓶博古圖。畫中文物充份展現出乾隆朝「寫生以肖物為上」的原則,故茶壺、花瓶及海棠式盆托等,皆能與傳世實物逐一作對照。開光以外的頸、足與間隙均滿畫纏枝番蓮花,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博古圖」為明清以來流行的畫題,瓷器上偶爾也附庸風雅地以博古為題,來表達官窯蘊含的文人氣息。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官窯「粉彩博古圖瓶」,便於瓷瓶外壁貼飾各式的爐與瓶以傳達博古的意念。而此件作品呈現出來的「博古」理念別具一格。 | 青花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7 | ![]() |
清 乾隆 青花番蓮長頸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乾隆,青花,尺寸 高16.8公分 口徑4公分 底徑7.5公分 時代 清 乾隆 西元1736-1795年 說明 長頸圓腹瓶,直長頸,小撇口,圓球狀腹,平底,撇足。器壁繪飾釉下青花,口沿下一道變形如意雲頭紋。頸部中央一道纏枝番蓮,頸下端一周上仰的蓮瓣紋。肩部一道下覆的如意雲頭紋,器腹飾纏枝番蓮,底部至足處各飾變形花瓣紋、珠紋及渦捲紋。底以青花雙圈書「大清乾隆年製」方形篆款。 | 青花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8 | ![]() |
清 乾隆 青花龍紋折肩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乾隆,青花,尺寸 高19.7公分 口徑10.6公分 底徑11.9公分 時代 清 乾隆 西元1736-1795年 說明 瓶,侈口,肩外侈,並銳折下斂為腹,折肩處飾兩獸形銜環耳,碩腹下斂,平底,圈足外撇。器壁以釉下青花繪飾,口沿下飾一道如意勾連紋,頸部圍繞一圈變形蕉葉圖案紋,間部二道絃紋間飾朵花及勾連等複合紋飾。肩下一圈花邊,腹部主體空間繪兩對龍紋,間飾纏枝花卉,器底至足依序為變形蓮瓣紋、蒲紋和圓渦紋。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方款。 | 青花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9 | ![]() |
清 乾隆 青花龍紋折肩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乾隆,青花,尺寸 高19.6公分 口徑10.4公分 底徑12.1公分 時代 清 乾隆 西元1736-1795年 說明 瓶,侈口,肩外侈,並銳折下斂為腹,折肩處飾兩獸形銜環耳,碩腹下斂,平底,圈足外撇。器壁以釉下青花繪飾,口沿下飾一道如意勾連紋,頸部圍繞一圈變形蕉葉圖案紋,間部二道絃紋間飾朵花及勾連等複合紋飾。肩下一圈花邊,腹部主體空間繪兩對龍紋,間飾纏枝花卉,器底至足依序為變形蓮瓣紋、蒲紋和圓渦紋。底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篆書方款。 | 青花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10 | ![]() |
清 雍正 青花花卉紋弓耳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雍正,青花,尺寸 高41.8公分 口徑9.3公分 底徑13.8公分 時代 清 雍正 西元1723-1735年 說明 侈口窄邊,長頸兩弓形耳,腹部上豐下斂,淺圈足。厚胎白釉,腹部青花書纏枝四季花卉。頸上畫波濤與蕉葉紋各一層,間飾回紋二道。口下及兩耳均畫花卉。足上畫蕉葉與勾雲紋各一層。底有青花書「大清雍正年製」六楷字款,外加雙圈。 | 青花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11 | ![]() |
清 雍正 青花花卉紋弓耳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雍正,青花,尺寸 高41.7公分 口徑9.5公分 底徑13.7公分 時代 清 雍正 西元1723-1735年 說明 瓶,盤口寬唇,長頸,頸兩側貼飾弓形耳;溜肩,上腹圓碩下腹急斂,平底,撇足。外壁飾釉下青花繪飾,口沿下飾一圈朶花圖案,頸身滿飾海水江牙紋,上下各飾一道回紋。雙耳繪飾花草紋樣。頸肩一圈長形蕉葉紋,器腹滿繪纏枝花卉紋,脛足處繪蕉葉紋,底部弦紋間一道渦卷波浪紋樣。底以青花雙圈書「大清雍正年製」兩行楷款。 | 青花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
12 | ![]() |
清 十八世紀上半葉 青花開光花鳥葫蘆瓶 | 景德镇窑(江西),清(公元1636-1911年),无,青花,尺寸 高36、口徑5.7、底徑12.4公分 時代 清 十八世紀上半葉 西元1701-1750年 說明 器形模仿葫蘆,小口,圈足,器表紋樣繁複,分上下兩截。開光內繪白地藍花花鳥、蝴蝶、雛菊、草蟲紋,開光外以纏枝花卉為錦地,卷枝留白,其餘分塗淺藍與深藍彩料。口下畫回紋、如意雲頭各兩圈,上下銜接處飾如意雲頭和漩渦(圓圈)紋,圈足上為變形蓮瓣內填青線。足外無紋,著地處露胎,底面施釉、無款識標記。此件作品之裝飾紋樣可分兩方面來理解,其一,錦地纏枝花朵逐漸向外擴散的花瓣、變形蓮瓣內填青線等畫法,於十七世紀末的日本伊萬里瓷器也見得到相似的處理方式。其二,器表排佈的葉形、方形和海棠形開光,若對照法國傳教士殷弘緒書簡中對相似技法的描述「陶工會在一兩個地方,先貼上圓形或方形的濕紙片,上紫金釉之後取下紙片,??」(1722),加上一些帶各種形狀開光圖形的作品,也曾登錄於強王奧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1697-1733)首份藏品目錄中,而反映出類似於本件作品般的裝飾風格,正是十八世紀上半葉外銷西方市場,同時流通於中、日兩地窯場的式樣。 | 青花 | 清(公元1636-1911年) | 台北故宫博物院 |